11月11日以来,债市行情剧烈波动,许多产品今年收益在短短几日内便被抹平,引发市场担忧。


(资料图片)

那么,“债牛”为何一周变“债灾”?如何看待当前困境?“债灾”又将如何终止?

东北证券陈康团队表示,近期国内外宏观政策变化触发了行情调整,引发“赎回→卖资产→净值下跌→更多赎回”的负反馈。陈康认为,从债券市场表现来看,抛压最大的时候已经基本过去,后续市场的波动与反复还会经常出现,但是整体上会趋于理性。

“债灾”更多源于机构行为

东北证券陈康团队认为,近期债市遭遇大幅抛售,已经超出基本面解释的范畴,更多源于机构行为:

防疫政策的优化、对地产行业的救助、对汇率的担忧等基本面因素是触发因素,触发了理财机构较为一致、大规模的赎回,基金等非银资管机构被迫卖出,导致产品净值的波动,并最终引发舆论关注,导致散户对理财和基金产品的大量赎回,形成“赎回、卖资产、净值下跌、更多赎回”的负反馈。应对赎回压力,除了抛售资产之外,也可以更多的借钱(减少出钱),这也在客观上造成流动性的紧张。

为何会出现负反馈?

陈康认为,“恶性循环”的“负反馈”链条中存在着三个关键问题

其一,首先,净值回撒与赎回潮并非年内首次。今年3月份,基金和理财净值也曾因股市的回调而出现大幅回撒,并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。而从近期出现的净值回撤引发了更大程度的赎回潮。两轮净值回撒与赎回潮的诱因不同,但从结果来看,受伤的都是债券市场。其二,资金不足是很关键的背景。近期资金面边际收敛,是造成债券配置需求减弱、市场下跌的原因之一,与此同时,资金面的收敛也意味着机构在面临赎回潮时,融入资金难度加大,因此会更倾向于通过。抛售资产的形式获得资金。其三,“负反馈”链条本身意味着跌幅中包含了机构行为造成的非理性成分。结束“负反馈”,除了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之外,更多需要政策力量的引导。相比于降准等直接投放大量流动性的方式,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投放、窗口指导来改善流动性紧张局面,减缓债券抛压。

“债灾 ”如何终止?

陈康认为,从本轮负反馈来看,仅依靠“市场的自我调节”力量可能并不足以扭转跌势,政策层面出面指导具有一定必要性:

指导方式并不限于加大公开市场投放或是开展窗口指导,但最终效果是改善流动性紧张局面、减缓债券抛压、并引导债券需求增加,从而起到维稳的作用。

陈康表示,从债券市场表现来看,抛压最大的时候已经基本过去,后续市场的波动与反复还会经常出现,但是整体上会趋于理性:

今日在央行逆回购投放加码以及可能存在窗口指导的情况下,债券市场情绪有所修复,短期内维稳效果已经有所体现。

从中期来看,基本面与货币环境对债市虽不算友好,但已经反应在近期的超跌之中, 后续市场的波动与反复还会经常出现,但是整体上会趋于理性。

本文主要观点摘自东北证券11月17日研报《机构行为引发的“债灾”》,分析师:陈康、杨旭
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

推荐内容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