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“十三五”末,重庆全市已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排水分区281个,面积共计421平方公里,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建成区比例为24.2%,圆满完成了“到2020年,城市建成区20%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”的阶段性考核任务,实现了海绵城市“从无到有”。

1月20日,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《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提出力争到2025年,海绵城市理念得到全面、有效落实,城市建成区45%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

▲市住房城乡建委九游会j9官网ag登录入口官网截图

《规划》提出,系统推进排水防涝工作,保障水安全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,统筹开展城市防洪排涝工作,构建“源头减排、管网排放、蓄排并举、超标应急”排水防涝工程体系,并全面实施城市排水防洪设施补短板工程。

重庆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“十四五”建设项目共计 216 项,总投资约 367.5 亿元。其中:雨水源头减排工程 17 项,包括双钢路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、“两江四岸”治理提升工程(一期-渝中区黄沙溪段)景观工程、南岸区改造建筑海绵工程等,投资金额约 105.8 亿元;排水管渠及附属设施建设工程 130 项,包括化龙桥雨水箱涵清淤及整治工程、解放碑地下停车库及连接通道三期工程、石油南路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,投资金额约 71 亿元;排涝除险设施建设工程 54 项(包括城市内河水系治理、防洪提升、生态保护和修复、雨水削峰调蓄、行泄通道建设等项目),投资金额约 185.9 亿元;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15 项,投资金额约 4.5 亿元。

为着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“从有到好”,《规划》明确了“十四五”期间重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及9项定量目标。

● 落实“到2030年,城市建成区80%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”的要求,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进展,并横向对比类似城市指标设定情况,设置“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45%”指标。

● 落实“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将70%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”的要求,设置“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%”指标。

● 统筹推进城市水系统建设,从水安全保障、水环境治理、自然生态格局管控以及水资源利用四个方面,设置“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保持在100%”“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73%”“天然水域面积不减少”“污水再生水利用率达15%以上”的指标。

《规划》还提出系统全域推进、区域差异探索、全程协同管控、技术创新支撑四方面的重点任务:

01

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

①强化海绵城市规划引领。坚持海绵城市规划全覆盖,针对道路“大纵坡窄路幅”、工业地块低绿化率等海绵设施落地条件受限的问题,健全指标动态调整机制。

②推进涉水工程系统建设。保护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生态空间格局,修复水生态;深入推进排水防涝工作,保障水安全;系统开展流域水体整治,改善水环境;鼓励非常规水再生利用,集约水资源。

③统筹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。新城区开发严格执行海绵城市管控制度,做好规划开发区统筹。老城区改造以问题为导向,实施项目海绵化改造。

④打造高品质示范引领样板。“1 3”试点城市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各区县打造“1个典型排水分区 n个典型项目 m个典型设施”的样板,促进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,为全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经验。

02

差异化探索海绵城市建设路线

聚焦山地城市本底特征,在发展方向、建设策略、技术措施、评价体系等方面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工作,形成山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。

①区域发展差异化。制定“中心城区着重打造健康水系统,主城新区鼓励开展非常规水资源利用,渝东北城镇群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,渝东南城镇群加强城市水安全保障”的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方向。

②建设策略差异化。按照重庆典型地势特点分类制定实施策略。坡地区域,用好“源头固土、阶梯截留、跌水消能、高水低用、汇流兜底”的立体海绵建设方法;坪坝区域,利用丰富的河湖水系和开敞公共空间的优势,建设功能多样、景观丰富的海绵城市设施;滨水区域,结合岸线地势形态,打造功能复合、开放共享的亲水空间。

③技术措施特色化。建筑与小区类项目,宜注重微地形分析,在满足居民生活功能需求的同时,协同景观与海绵城市设计;道路与广场类项目,重点利用透水铺装、中间绿化隔离带、周边绿地,控制径流总量及削减污染;公园绿地类项目,应具备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的功能,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。逐步探索适合重庆特色的、集约空间的技术措施。

03

全过程构建海绵城市管控体系

①完善部门协同管理机制,发挥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作用,明确市、区各部门责任分工。

②优化项目质量管控体系,提升设计、施工、运维环节质量管理。

③健全行业监督考核机制,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效果“打分表”,构建“区域 项目”点面结合的地方性评价体系。

04

全方面强化技术及创新保障

①优化技术标准规范,完善海绵城市专有标准,引导相关标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

②加强科技创新支撑,建立相关项目支撑机制,突破瓶颈制约,形成高水平科研论文、专利成果等科技支撑。

③推动智慧海绵建设,完善典型排水分区在线监测、强化数据共享、优化项目信息填报平台。

④促进配套产业发展,抓住存量时代城市品质升级机遇,同步城市更新工作,出台扶持政策,推动配套企业成长。

注:“海绵城市”,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这种“生态治水”的新方式,突破了“以排为主”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,有助于防止城市内涝。

作为国家第一批16个“海绵城市”试点城市之一,悦来国际会展城全方位打造一座“会呼吸”的海绵城市。经过三年的试点建设,18.67平方公里试点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。

通过国博中心海绵改造项目、会展公园改造项目等一批典型示范项目,初步建立了山地新区海绵系统的范例,极大减少了径流污染物排江的总量。悦来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生态红利也惠及悦来片区居民的方方面面,样板模式逐渐向全市推广。

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就是用好“地形”与“植物”两大法宝,在生态保育区整治之前优先项目建设在低洼地带,并种植了苦草、小茨藻等沉水植物。在人行小道,它多孔的设计能够更快地透水净水,而旁边陡峭的草坡底部也挖出了一条浅草沟,使它能够对地表雨水进行汇聚,再通过多种水生植物的净化,能有效地避免被污染的雨水直接汇入江中。如今步行在生态保育区内,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水清了、草绿了、环境更好了。

附件下载:

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“十四五”规划.pdf

推荐内容

网站地图